你是否总感觉身体沉重如灌了铅,头脑昏沉像裹了层布;皮肤动不动就冒油光、起湿疹,小腹还总像揣了个水袋,胀得难受;大便更是粘腻不爽……这些恼人的表现,是体内湿气重了。
图片
湿气从哪里来?成因主要分两大块:外湿入侵和内湿滋生,常常相互勾结。
想象一下,你体内有个精细的水利系统,正常情况下,喝进去的水和食物中的水分,会被“脾”运化吸收,有用的变成气血津液滋养全身,没用的废水则通过“肾”的气化作用,变成尿液,或者通过“肺”和皮肤毛孔变成汗液,顺畅排出体外。整个过程讲究一个平衡与畅通。
但如果你长期生活在气候潮湿、雨水多的地方,比如南方梅雨季、沿海地区,或者工作环境阴暗、通风差、湿度大,那身体就像一块海绵,就会不断吸收环境中的湿气。从而造成湿气过重。这是外湿!
外湿是诱因,内湿才是根本!而内湿的罪魁祸首,十有八九是 “脾虚”。脾胃罢工,水湿泛滥,脾在中医里是“运化水湿”的主管。如果你:天天胡吃海塞,尤其爱吃肥肉、油炸、甜腻糕点、奶油、冷饮冰啤。这些超出了脾的运化能力,就会直接变成“水湿”停在体内。
图片
所以,简单说,湿气重就是你体内的“排水系统”功能弱了,加上外面环境潮湿或者自己乱吃东西、懒得动,导致“废水”排不出去,淤积在身体各处,于是你就感觉身体沉重、油腻、不爽利了!
对付这种缠绵的“内湿”,一个平实有效的经典组合方。
方中,茯苓性情平和,是天然的“除湿能手”,默默渗湿利水却不伤正气,如同为身体疏通淤堵的排水道;白术让水谷运化恢复活力,湿气便失去滋生的根源;陈皮能行气化湿,专解湿气带来的脘腹胀闷,让气机恢复畅通;生姜像个小火炉,既能温中暖胃助白术之力,又可微微发汗,引导湿气从毛孔悄悄散去。此方妙在“健脾”与“祛湿”双管齐下,既清理已有水湿,更恢复脾胃动力,切断湿气源头,标本兼顾。
图片
当然,祛湿期间,生冷瓜果(尤其是西瓜、甜瓜)、肥甘厚味与甜腻糕点需暂时忌口,有助于脾胃更好运化吸收;或者早晚轻柔拍打小腿内侧的脾经,练习八段锦中调理脾胃的一式,也可以帮助更好的通利气血、助力祛湿。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,我们下期见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金河配资-配资网站平台-炒股配资排名-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